航母与舰载机的关系,并不像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那么复杂。可以说,舰载机早就有了,航母也早就有了,只不过,当飞机在舰上起飞,她就立刻拥有了舰载机的美丽称呼。
初期的舰载机,十分轻盈,既不需要弹射起飞,也没有很大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。只要舰船够大,就可以改装成航母。但随着战斗机的迅速发展,曾经的战机已不适应今天战争的需要,而曾经的航母也不堪重任。
原因何在?首先,舰载机对材料要求极高。二战时期是螺旋桨飞机,如今是高速飞行的喷气式战机,一般的钢板会被战机喷出的尾焰瞬间溶化。但要造出能抵挡超高温的特种钢,全世界却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做到。
其次,舰载机对人员要求极高。准确的指挥,缜密的操作,绝不能有任何闪失,没有丰富的经验积累,舰载机着陆技术连门都摸不到,所以也被誉为“刀尖上的舞蹈”。舰载机在着陆时,并不是减速而是加速,这是因为在舰上停不下来,就随时准备再飞上去。
再次,舰载机对装备要求极高。海风很潮湿,海水易腐蚀,电磁环境杂,舰载机每天都在经受“血与火”的考验。舰载机降落与陆基飞机“漂”上去不同,它是完全属于加速“撞”上去的。“皮肤”太柔弱,经不起海上的风吹雨打;“身体”不坚固,也经不住反复的剧烈撞击。
除此之外,舰载机不仅自身重,它搭载的相关燃料和弹药也很多。航母当然是带的舰载机越多越好,但越多管理就越难,需要空间和载重就越大,舰载机对航母的要求就越高。
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在哪里?毋庸置疑,绝对是航空母舰上的飞行甲板。世界上最“烧钱”的装备是什么?毫无疑问,绝对是航空母舰。像这种“烧钱”的装备,不仅考验的是军事实力,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。仅从舰载机的角度,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航母难造了。
对于舰载机,很多人第一反应,往往是美国F/A-18E/F超级大黄蜂,俄罗斯的苏-33,中国的歼-15……这些是舰载机里的“利剑”。
其实,只要能在航母上成功起飞的飞机,都算是舰载机。从这个角度说,舰载机还有反潜机、预警机、侦察机和电子对抗飞机等“兄弟姐妹”。只不过,歼击机这个“老大”光芒实在太耀眼,让我们忽视了其他人的存在。
舰载机的出现,打破了以往的战争格局。二战时期,舰载机可谓独领风骚;冷战时期,舰载机悄然加速转型。
创造历史的人,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将影响历史。1910年11月4日,美国“伯明翰”号巡洋舰上第一架舰载飞机成功起飞。彼时,美国人绝对没想到,31年后,数百架日本舰载机成功偷袭珍珠港,美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,美国也被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令人讽刺的是,日本海军虽然将舰载机用得炉火纯青,却并没有意识到舰载机是改变未来海战的“杀手锏”。他们仍奉战列舰为圭臬,须臾不敢弱化。错过了一个时期,往往就错过了一个时代,在后来的海战中,日本一败涂地。
中途岛海战、菲律宾海战、莱特湾海战、海湾战争……海战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舰载机,已成为不争的事实。舰载机的不断发展,更让航空母舰真正问鼎了“海上霸主”的宝座。
如果把航空母舰比作“弓”,舰载机就是“箭”。作为舰载机的亲密“朋友”,除了滑跃式甲板外,航母弹射起飞技术如影随形。靠舰载机本身动力起飞,不仅燃油消耗大、作战半径小,而且诸如“预警机”这样的大块头,只能望洋兴叹。弹射起飞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,从液压弹射到蒸汽弹射,从蒸汽弹射到电磁弹射,舰载机战斗力提升的背后,少不了一个好的“贤内助”。
打起仗来,战机少不如多,多却不如快。在英阿马岛战役中,因为英国创新采取了垂直起降技术,让英国的“海鹞”战斗机一战成名,阿根廷飞行员甚至称之为“空中黑魔鬼”。其实,“海鹞”战斗机本身并没有多么强大,只是它率先实现了垂直起降,插上了即刻出征的“翅膀”。
拥有了海上制空权,才能拥有真正的制海权。军舰和飞机的完美结合,拓展了两者在实战中的空间坐标。它就像是海上的“无影脚”,再也不用看到舰炮互射的炮火隆隆,而是海天之间战机的相互撕咬,传统的海战样式一去不复返。
若问舰载机将走向何方?无疑,作战半径更远、载弹量更大、隐身性能更好,不仅是共同的愿景,也是一直追求的目标。
(作者陈卓 单位:空军工程大学)